吻秋风 > 历史军事 > 糜汉 > 第二百五十三章 老臣文和 关羽集将

第二百五十三章 老臣文和 关羽集将(2 / 3)

书的《三国志》中,贾诩可是与荀或、荀攸一同并传的,可见他在曹魏谋臣中的地位。

从早年的效力凉州到后来投奔曹操,贾诩可谓是参与了三国中前期一切着名的大战。

在他的从军经历中,虽然他献计的次数不多,但却从来没有失误过。

听之则成、不听则败,这便是世人对贾诩的看法。

因为贾诩的过往,再加上他的资历在一众曹魏大臣都十分高,所以当他站起来那一刻,就连曹丕的脸上都浮现意动之色。

但是贾诩站起来后,他第一时间却并没有向曹丕建言。

他只是拄着一根拐杖,缓缓地走向司马懿。

司马懿看着句偻着身体的贾诩向他走来。

虽然贾诩如今是一位好似下一刻就会挂掉的老者,但是司马懿却在无形之间,感觉到贾诩似乎像一座大山一般像他压来。

甚至当司马懿看到贾诩那一双浑浊的双眼时,他好似从那深沉的浑浊之下,看出了非同一般的神采。

藏得深,不代表没有。

当贾诩来到司马懿身前时,司马懿在贾诩的压迫力之下,不自觉地往后退了一步。

就算是六十岁的晋宣帝遇上七十岁的贾诩,都不一定是他的对手,何况现在还未完全成长起来的司马仲达呢?

只是贾诩并不是有心针对司马懿,所以他在司马懿身前及时站住,并没有继续前进。

站住身形后,贾诩微微抬头看向司马懿,他问司马懿道:

“糜旸可谓知兵?”

司马懿不知道贾诩为何问他这句明显是废话的话,但面对着贾诩的询问,司马懿还是老实地答道:

“当然。”

司马懿的回答是众人的共识,他无须为糜旸遮掩,况且他若是说糜旸不知兵,那不就是在拐着弯骂曹仁是酒囊饭袋吗?

见司马懿回答了自己的问题,贾诩好似后知后觉一般,他又看向司马懿问道:

“知兵之人又居于城池之中,若想不让敌方探清己方兵力,实在是轻而易举之事。”

“但是现今糜旸明知大魏天兵即将来临,却反而让仲达轻易探知他之兵力虚实,真是怪哉!”

贾诩的声音很是苍老,但是当他苍老的传遍大堂的时候,在场的诸位大臣好像脑海中的某个疑团被瞬间拨开。

特别是司马懿。

作为既有智谋又亲眼目睹糜旸将大军调走的人,他对贾诩的话反应最快感触最深。

是呀!

按照常理糜旸明明知道大魏的大股援军会马上到达,在这个时候他纵算要调兵回援汉中,难道不是应该暗中行事吗?

有着汉水的存在,糜旸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。

敌军大部即将到来,反而将自身兵力不足这一点暴露出来,这是糜旸会做出来的事吗?

之前就连司马懿在平原上,都能想到用马尾绑上树枝的方式,来让别人无法探清他所率大军的真实数量,更何况如今糜旸还有着城池的依托。

之前一众魏臣包括司马懿,只是觉得在曹真围魏救赵的情况下,糜旸抽调大军返回驻防汉中乃是应有之义。

但就是这种逻辑上的应有之义,却让他们忽略了这一点。

大堂中曹魏众臣因为贾诩的一语中的,马上快速的思考起来。

就连曹丕,亦在思考之下明悟了什么。

贾诩方才的话语虽然是在问司马懿,但他实际上是借助问司马懿的方式,在提醒着曹丕。

当贾诩见曹丕的脸上已然浮现思索之色后,贾诩方才转身看向曹丕一拜道:

“武皇帝智勇过人,而用兵重敌,从不敢轻视之。夫兵好进恶退,常然之数。

平地无险,向来艰难,若当深入,当思后路,兵有进退,变化无章。

轻军下武当,至深也;糜贼善用计,至疑也;一军无伴而行,至危也。

三者兵家所忌,而今行之,臣窃为陛下惧之。

贼有城池所依,后路无忧。然我军若有漏失,危难将至。

天兵方至,当以稳为主。就不破贼,亦可守疆。奈何乘危,不以为惧?

况十月将近,陛下忘襄阳之关羽乎!”

在贾诩前半段的建言之时,曹丕的脸色还能保持冷静。

但是当贾诩提到关羽的名字时,不仅是曹丕,在座的群臣脸上都大变。

刘备名将,非只糜贼也!

那个威震华夏,之前将一众魏将打的不要不要的关羽,可还是一直按兵不动着。

难道关羽是不知道如今糜旸的大军在武当吗?

难道糜旸会忘记通知关羽他大军的动向吗?

因为西城一战,曹魏上下君臣的目光都集中在糜旸身上。

他们却忘了在荆州,还有一位盖世名将手握数万大军在虎视眈眈着

最新小说: 大韩之忠心靠山王 春天的抵抗 万历新明 屯兵百万,女帝带娃找上门 风起大兴 我能看见文物的故事 大秦九皇子:冷艳女将军总想和离 开局老婆送上门,从卖肾宝开始发家致富 再世潘金莲 坑王小传